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入第三天。当天下午,由大会战略合作媒体第一财经与旗下医疗健康官方账号《健闻咨询》联合举办,Veeva提供赞助支持的“AI+医健产业可持续创新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行。
“面对全球老龄化加速、慢性病负担加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共同挑战,AI技术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破解医疗健康可持续发展难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副台长、副总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蓉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擘画了智能时代同舟共济的宏伟蓝图,本次论坛聚焦AI和医健产业可持续创新两大主题,正是希望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医疗健康行业,让健康管理更高效,让产业发展更绿色,让人类生命更健康。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副台长、副总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蓉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张成金专门来到会场调研,他在发言中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是上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重要使命。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产业正当其时。“我们将为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健康创造最优发展生态。相关各方应携手同行,共同构建开放协作、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下午两点到五点半,来自政、企、研、行业协会的近20位发言嘉宾,围绕AI赋能医健产业创新发展、跨国企业本土化和本土企业全球化发展等热门议题,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分享。
本次论坛还隆重发布了《2025医健可持续创新案例推荐榜》。来自36家知名内外资企业的37个案例,获得了由多方专家组成的“提名委员会”一致认可,分别上榜“国际创新本土化”、“本土创新全球化”、“ESG创新实践”三个子榜单。
“每一个类别都聚焦了行业最迫切的需求,并且紧扣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双循环发展格局,为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创新路径。”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汪钧在发布推荐榜时表示,希望让优秀的案例被看见、被学习、被借鉴,从而促进企业间的经验共享与资源对接,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在题为“AI赋能医疗服务创新”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医疗AI发展正迎来新一轮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要用新基建思路打造新型医疗数据底座,在效率、价值、公平性上实现突破。”
在他看来,AI赋能医疗已从“场景试点”迈入“生态重塑”,例如:儿科AI预问诊已能有效缓解医生接诊压力;口腔影像诊疗模型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皮肤病远程诊疗正快速普及;智能缴费、分诊、随访等全周期服务也在推进。“但也要承认,我们还面临两个关键挑战:一是高质量数据样本的供给仍不足,二是临床科研与应用转化尚有距离。”赵丹丹指出,国内很多医院的研究型床位占比还比较低,离目标仍有差距。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宋瑞霖发表了题为“打造医药产业可持续创新的生态环境”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从引进技术的被动方,转变为输出创新的主动方。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的金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宋瑞霖同时坦言:“我们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输出种子’。”他表示,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转化、支付机制等关键环节,中国依然存在结构性短板。例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中,技术转化收入占比仍然较低。“真正的first-in-class创新,要从‘盯药’转向‘盯病’,推动医生从看病者转变为研究者。”他呼吁打通政策堵点,例如放开研究型医院针对未上市新药的临床研究权限,并推动监管体系和国际接轨,以支持本土创新药“出海”。
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以“医疗AI应用展望及赋能医疗产业”为主题作主旨发言。她指出,AI正从技术探索迈入临床应用的新阶段,医疗行业亟需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真正的可持续价值。“AI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刘令表示,当前医疗行业面临医生超负荷、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能力薄弱等共性挑战,传统手段已难以支撑医疗体系的结构性转型。“在AI加持下,技术正解放医生的生产力,让他们把时间还给病患。”
刘令介绍,为了实现“Better care for more people”的愿景,飞利浦将近10%的全球营收投入研发,其中一半以上用于AI、数据与软件方向,除了提升效率和诊断准确性,刘令也强调AI在“医疗可及性”方面的潜力。例如,通过飞利浦的助力,北京、上海的医生和西藏等地的医院已经远程同步完成了多台手术。
中国信通院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张宇鸣在题为“揭榜挂帅制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传统路径中,AI医疗器械面临标准缺失、数据壁垒、算法验证困难等问题,为推动产品落地应用,“揭榜挂帅”机制应运而生。在这一机制下,有关部门有机会对项目进行一对一审评辅导,推动审评前置、临床设计优化,并协调资源加速注册路径的打通。近年来,AI医疗器械在中国迎来快速增长,“揭榜挂帅”已成为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落地的关键推力。
健闻咨询创始人张翔在发布式上介绍,《推荐榜》是由第一财经、健闻咨询、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三方共同发起,邀约多方专家,设立“医健可持续创新案例提名委员会”,经过提名申报、修订确认、专家推选等严格程序,产生入围案例。案例类别分为“国际创新本土化”、“本土创新全球化”、“ESG创新实践”,旨在发掘和表彰在医药大健康领域推动可持续创新的杰出案例,为行业提供可持续创新实践的分享交流平台。
经过“医健可持续创新案例提名委员会”20位专家评委的严格评选,最终入选企业如下(三个子榜单均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当前在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本土和全球市场的创新力量正在彼此交融。一方面是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持续深入,从本土生产演进到本土研发创新,同时还运用自身在技术积淀、平台资源、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孵化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中国医药企业也在不断扬帆出海,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令本土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推荐榜》下设“国际创新本土化”“本土创新全球化”两个类别,正是为了挖掘和表彰这两方面的优秀案例,为行业提供参考借鉴。
入选“国际创新本土化”案例的罗氏中国加速器,作为罗氏集团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是跨国药企赋能中国本土创新的突出代表。该加速器聚焦创新药物研发、诊断和个体化医疗,并包含人工智能及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医学前沿领域,严格筛选项目,以推动真正颠覆式的创新。依托于罗氏强大的全产业链实力与全球化资源,罗氏中国加速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从基础设施到研发、运营、商业化落地的全方位个性化支持。自2021年启动至今,其成员企业已达20家,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早期研发合作项目约15项,并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而在入选“本土创新全球化”案例的企业中,和铂医药可谓“独树一帜”。凭借硬核的创新研发能力和灵活的商业模式,和铂医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在没有上市产品的情况下,便已通过BD交易连续两年(2023-2024年)实现盈利,被业界誉为“中国BD之王”。2025年1月,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将合作开发的长效全人源靶向TSLP抗体HBM9378/SKB378授权给新成立的海外公司 Windward Bio,总交易额高达9.7亿美元,在中国药企此前的NewCo交易中名列前茅。
再来看“ESG创新实践”案例。ESG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目前全球ESG基金规模已超过3万亿美元。鉴于ESG的重要性,《推荐榜》专门设立该类别,本次共有16家内外资企业的案例上榜。
以循环经济战略支持医健产业升级的飞利浦,是入选该榜单的外资医械企业代表,其循环经济计划从2012年持续至今。一方面,将循环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使用等全周期,截至2024年,所有新产品导入符合生态设计要求,在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以飞利浦的无液氦磁共振为例,无液氦消耗从源头上对国家资源进口储备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其AI驱动的自动控制保障稳定性和可靠性,帮助医院实现精益管理。另一方面,从产品销售向服务导向转型,鼓励用户从拥有设备转变为享有服务,不仅降低了医疗保健系统的碳足迹,也通过以旧换新等措施,确保了废旧设备的负责任处理与再利用。到2024年底,飞利浦保持运营层面碳中和,运营废物再利用率94%,并实现所有工厂废弃物零填埋。
国内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京东健康,凭借AI技术对医疗服务的赋能,入选“ESG创新实践”案例。加快AI深度应用,既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更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民生痛点的重要路径。京东健康不仅推出了国内医疗行业首个全面开源的垂类大模型“京医千询”,还发布了“AI京医”“京东卓医”“康康”等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AI医疗产品,覆盖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就医问药、健康管理等各个场景。其中,“AI京医”半年已服务用户超过5000万,还上线个专家医生智能体,在业内率先构建起“AI医生+多专业服务角色智能体+专家医生智能体”的AI健康全专业服务矩阵,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迈入AI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推荐榜》发布式结束后,论坛分别围绕“本土化与全球化创新”、“AI赋能医健产业创新”两个主题,展开圆桌讨论。
在题为“本土化与全球化创新”的第一场圆桌讨论中,诺华中国副总裁、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张晓峰发言表示,诺华一直积极参与中国本土化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仅与医疗机构,还与学协会、科技公司、同行伙伴开展全方位合作,从而推动医疗解决方案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转化。”
他透露,诺华目前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超过一百个,聚焦于中国患者需求最为迫切的疾病领域。从2022年起,诺华中国就已实现所有新药和适应症的开发与全球保持同步。“未来两年,我们力争在中国实现超过90%的新药注册申请递交与全球同步。”
赛诺菲大中华区战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杨樱发言表示,在中国医疗市场环境、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下,赛诺菲在中国市场的策略需要更加灵活,借助本土化合作的方式来更好地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引进创新药管线年,在自免及其他领域引进大约40个创新产品或适应症。同时,在商业化模式的探索中,跟本土企业进一步合作,特别是跟本土创新药企开展合作。”
跨国药企在不断深化本土创新和合作,本土药企则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君实生物执行董事、高级政府事务副总裁李鑫在发言中回顾了特瑞普利单抗出海的经历,“海外注册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她还清晰记得,当年为迎接FDA现场核查,君实生物准备了大约超过1000万字各类文件的英文翻译。
李鑫认为,本土创新药企出海,首先要有战略远景,锚定目标持续地走下去,因为需要不断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其次是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强化各方面能力,包括早研、临床试验设计与执行、海外注册申报,以及搭建生产质量体系的能力等等。
而在跨国药企本土化和本土药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布局AI应用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郝婧指出,企业的AI战略,“现在基本上不是一个yes or no的问题,而是要怎么做。”在中国市场,特别是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今年明显看到大家的步子更快了”,药企在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都已经有较多的AI应用,之前还只是在局部做优化,现在则基本都是定位于商业模式的重塑,“要么是重塑研发过程,要么重塑与患者消费者链接的过程。”
Veeva 中国总经理丁晓枫注意到,全球Top20跨国药企目前都在向AI方向快速转型,并且其中七八成都已完成在中国的本地化布局,即数据、系统和流程的本地化;与此同时,中国药企的出海战略已进行到海外人才队伍和组织架构建设的阶段,他们在全球布局商业化、开展研发和临床试验,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从系统、流程、AI应用等各个维度上做准备。”
丁晓枫指出,AI应用离不开数据,由于不同国家对于数据安全的监管政策不同,未来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AI的发展是彼此独立还是相互融合,跨国药企在中国和中资药企在海外分别使用哪个市场的AI,都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题为“AI赋能医健产业创新”的第二场圆桌讨论中,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兼合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左力作引导发言指出,当AI成为医健创新的基础设施,ESG则是确保其行稳致远的轨道,更是AI医健创新的“责任底座”。
“打破数智化协同垒,建立跨机构的数据互认标准,探讨将AI技术伦理(如算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等) 纳入ESG评价维度,要求企业披露AI模型训练数据来源、偏差修正机制;探索AI决策在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场景的合规应用边界,实现‘三医联动’的深度协同……这些,可能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左力说。
第一财经资深记者、医疗大健康项目合伙人邹臻杰主持圆桌讨论(二)AI 赋能医健产业创新
原FDA临床定量药理部(目前负责FDA药物领域AI申请的主要审评部门)部长,现任瑞宁康生物创始人兼CEO王亚宁指出,AI大模型在FDA监管范围内的新药研发阶段的价值,一方面是优化试验,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从事新药研发的公司会乐于买单;另一方面是取代不必要的试验,“无论是相对简单的可以解释的药理或者统计模型,还是更复杂的‘黑盒子’神经网络模型,目标都是一样的。”而要取代一个临床试验,对模型可信度评价的要求自然也会更高。
鹰瞳Airdoc CEO常献刚在发言中表示,“从技术的角度,所有AI医学影像,只要输出结果客观、标准,我们就认为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常献刚以鹰瞳Airdoc的视网膜影像产品举例,过去十年,人工智能视网膜慢病辅助诊断和风险评估,在临床端服务了3000万人;AI视觉训练产品已帮助39.2万斜视弱视阅读障碍患者康复和改善视觉质量;用于预防近视和辅助治疗近视的PBM近视防控产品,去年帮助2.3万个孩子显著改善视力。
AI能够落地应用,是赋能医健产业的前提。在美年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看来,AI落地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两类,一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基于医学影像的AI数字化应用,都是用户直接为单一产品买单;二是国内外大厂目前推出的各类C端应用,首要目的并非直接盈利,而是汇聚数据和流量,将用户引导到其他消费场景,比如药品、器械、保健产品等。
京东健康探索研究院(JDH XLab)首席科学家王国鑫认为,从医疗服务的角度,AI应用要能够支撑起一种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三点,一是更快更好的链接能力,二是对传统服务形成局部替代,三是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建议。这就对医疗AI的技术底座——大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一个好的、可信的模型也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可追溯的循证数据,其次是训练模型的推理数据可解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输出的结果经得起验证。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运营和战略专家、大参林医药集团风控总经理陈亮亮在发言中分析,AI运用在医药流通行业还属于起步阶段,行业投入分化大,头部占比高。当前医疗健康行业对AI的应用,基本是自研与采购第三方应用相结合,具体合作模式会更加场景化,上游供应链、C端服务提供方、医保支付方分别根据AI产生的价值,来为相应的成本买单。在支付端,随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完善,商保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未来也可能出现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对AI进行投入,为控费、降耗的价值买单。
论坛最后,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同玉作了总结发言。
“今天的会议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收获的,”他表示,论坛紧紧围绕着AI、创新、ESG和全球化米乐 登录入口等热门议题,十多位重量级嘉宾“在这个高端平台上讨论最前沿的话题”,可以感受到AI和创新扑面而来的氛围,让每个人在时代的大潮中有所警醒。“如果我们不拥抱AI,每个行业、每个学科,甚至每个人都有可能战略踏空。一旦踏空,再想赶上,可能就要多费十倍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