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建设队伍奋力拼搏,斗志昂扬。今年以来,全省多地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正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扎实推进“两重”项目开工建设,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8%;加力扩围推动“两新”工作,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6.1%,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当下的项目投资结构,奠定未来的产业结构。一批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重大项目,正在点燃吉林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大项目锁定大未来。撬动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项目,方能释放更大发展潜力。
4月30日,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核心装置——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实现中交。这一重大项目不仅是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决定吉林石化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受到我省大力支持。
该装置全面投产后,吉林石化乙烯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90万吨,乙烯产能和化工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减油增化”成效显著,形成具有吉化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及产品结构。
位于长春的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总投资达百亿元,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包括中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长春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孵化创新中心等6个重点项目。
“预计今年项目核心区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松梅介绍,项目区域内将重点发展创新生物药、现代中药、创新化药、AI+智慧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医美康养七大领域,并将打造干细胞相关产业孵化平台。
长春市全年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400个,年度投资2000亿元以上,目前累计开复工项目1312个,开复工率91.6%;
通化市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12个,年度计划投资633.1亿元,已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06个,开复工率97.2%。
四平市集中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31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按行业细分,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不远的未来,这些项目将撬动更大的经济发展“红利”。
“含新量”足的项目,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能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融合,助力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
正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质与量,是我省在“新赛道”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氯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制绿氨项目。图为该项目化工厂区。石雷摄
通化市辉南县的吉林沃艾达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亿头/羽份新型动物生物制品工程疫苗项目加速推进,7栋主体建筑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雏形已现。
“我们将形成规模化、系统化、质量均一、高度自动化的动物疫苗生产体系,提高国产疫苗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国产疫苗出口创汇。”企业总经理陈征宇介绍,该项目瞄准国际生物技术和动物医学发展前端,达产后将生产羊胎盘转移因子、非洲猪瘟疫苗等7个特色疫苗品种,预计年销售收入达63.8亿元。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未来,我省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硬件”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在通榆经济开发区,4700平方米的智算中心厂房内焊花飞溅,施工人员正进行轻钢结构加固和智能化机电系统安装。总投资超31亿元的云针(白城)5000P智算中心项目正在冲击“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运营”的加速度。
这一全新智算中心,将拥有5000PFlops混合精度算力,深度融合“云—边—端”技术架构,支撑智慧农业、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大模型训练,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米乐 登录入口发展注入新动能。
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国网数据中心、吉硕达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拼装生产基地……本轮项目“开工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我省打开创新经济的新空间。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然是绿色。今年以来,我省建设的项目清单中,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占比显著提升。
7月2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通过800兆瓦风电光伏新能源机组发出的绿电,每年可制取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5万吨,节约标准煤23万吨。
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全体建设者正全力以赴,向着年底并网发电目标前进。(资料图片)
作为国家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项目创新地采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设计思路,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和3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备受瞩目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新能源部分风机吊装和氢氨醇化工部分储罐等设备安装都已进入尾声,预计今年9月底投产。
同样预计在下半年投产的还有位于白城的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该项目采用“光热+新能源”的创新模式,是东北地区首座光热电站,也是中国高纬度地区塔式光热技术的首例实践。建成投产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新建项目“含绿量”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加速,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这一趋势彰显了吉林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也标志着生态强省建设加速推进。
由冬到春,由春到夏,项目投资锚定广阔前景,项目建设奋进不辍。从一纸蓝图到拔地而起。吉林以项目投资加快构建高质高效产业结构,推动实体经济“稳”的同时,积蓄“进”的后劲,勾勒出经济新动能的生长曲线,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阔步前行。(华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