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m6)官方网站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发布:2025-08-13 17:03:26 浏览: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兼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资本市场学院特聘教授。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与地缘摩擦持续扩散、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显现,世界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较2024年提升0.3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与发展惯性。这份成绩单背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如何协同发力?产业结构优化呈现哪些新特征?新质生产力培育又释放出怎样的增长动能?对此,本期《理论研究》专访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博士,深入解析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结构性变化及未来发展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您如何评价这一增速?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何重要意义?

  程实: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与地缘摩擦持续扩散、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持续等复杂背景下,中国上半年实现5.3%的GDP同比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与增长惯性。这一增速不仅较2024年提升0.3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预测,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动荡格局中的稳健表现与相对优势。从宏观指标来看,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并于6月录得年内最低点,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这些“稳”的要素构成了中国经济运行的确定性锚点,也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精准调节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这一成绩的重大意义在于两个层面:一方面,在全球金融波动加剧、区域冲突不断等不确定因素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增长潜力、丰富的政策工具储备米乐 登录入口和灵活的应对能力,体现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优势。另一方面,上半年5.3%的增长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市场主体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预期。

  《金融时报》记者: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一定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其对未来经济长期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程实: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0%,继续稳居增长主引擎的地位,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6.8%,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则升至31.2%。当下,“三驾马车”呈现出更加协调均衡的格局——消费已成为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出口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与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全球贸易低迷中逆势增长,投资则逐步转向高技术制造、绿色能源、城市更新与民生补短板等方向。

  这些变化实质上体现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结构性重塑。一方面,需求端正逐步形成内需为主、消费引领的增长格局;另一方面,供给端则逐渐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技术效率主导转变,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成长。这一结构性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潜在增长的质量与韧性,也有助于弱化对单一外部市场和投资的结构性依赖,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 5.3%,第三产业增长5.5%,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何特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在哪里?

  程实:从产业结构来看,各产业协同发力、结构优化持续推进,展现出经济运行的内在协调性。一是重要的农产品供应稳定、价格总体平稳,有效夯实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支撑。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释放结构优化的拉动潜力,表明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积聚。三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为稳定内需、促进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有望实现双管齐下。一方面是“硬实力”的提升,聚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另一方面是“软实力”的增强,围绕数字经济、专业化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数据、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高效流动,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支撑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这反映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哪些积极态势?我国在推动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还有哪些优势和潜力?

  程实: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跃升和新质生产力加速集聚的重要引擎,其背后释放出三大积极信号。

  第一,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强,创新基础稳步夯实。2025年上半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强度接近2.7%,已经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较快,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快速释放,技术“跟跑”正加速向“领跑”转变。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制造能力持续突破,彰显中国正向全球高端制造链中上游跃升。

  第三,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截至上半年,规上轻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现已达到86.2%,实现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2.3%,高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更多具备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能力的产业集群。

  从支撑能力看,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显著制度与结构优势,并体现在四个方面,有望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广产业链条与更深全球市场中实现商业化和国际化跃升,为中国经济打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市场规模大,为新技术提供试验与迭代空间;二是产业体系全,有利于创新要素快速扩散和落地转化;三是要素流通顺,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机制不断健全;四是金融支持强,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精准投放,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

  《金融时报》记者: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对我国上半年经济数据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国经济在应对这些外部冲击时,展现出了怎样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程实:2025年上半年,尤其是在外需趋弱、全球贸易链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米乐 登录入口未出现外贸和投资的系统性下滑,反而体现出三方面结构性韧性。

  第一,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显著。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7.2%,逆势增长。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占比升至57.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7%,占比提升至51.8%,显著提升了外贸系统对单一市场波动的对冲能力。

  第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带动附加值提升,增强了外贸抗冲击韧性。2025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0%,“新三样”出口合计增长12.7%,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动能。

  第三,国内大市场与政策空间有效支撑内需,对冲外部不利影响。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持续恢复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稳定器。政策层面,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科技金融、产业链稳链补链政策密集出台,为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升级和消费促进注入稳定支撑。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为内需托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金融时报》记者:上半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增长、促发展,综合来看,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未来政策发力应侧重哪些领域?

  程实:2025年上半年,宏观政策持续加力提效,在稳增长、促转型、稳预期方面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政策传导链条逐步顺畅,市场信心与企业预期正呈现边际改善态势。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成为主基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前置发行,资金投向以旧换新、设备更新、“两重”等关键领域,直接拉动投资与消费。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同时注重结构优化。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新质生产力、民营小微企业及绿色转型领域。整体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恢复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宏观审慎与监管协同,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开始破除“内卷”式恶性竞争,为企业营造更健康、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市场回归理性、注重效率。

  随着政策传导链条在逐步打通,市场主体预期在边际改善,后续宏观调控或更注重四个方向。一是提升配置效率。通过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释放规模经济与要素流动红利,提升投资回报预期与企业信心。二是增强消费能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为内需修复注入持久动力。三是打通资金链条。强化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联动,健全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四是守牢风险底线。坚持稳妥推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防范财政金融与房地产链条潜在风险的交互传导。

  《金融时报》记者:您对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有何判断?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面临哪些主要的宏观层面挑战?从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的角度,还应采取哪些关键举措来确保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程实:综合先行指标与政策储备,下半年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有支撑,但挑战不容忽视,外部贸易摩擦与需求疲弱仍可能抑制出口改善持续,房地产筑底周期仍在进行,部分行业价格仍处低位,企业利润修复需要时间。

  要实现全年目标,可以从三条主线入手。一是“新”,坚持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升级,把“补链、强链、延链”落到具体项目与企业;二是“活”,激活国内需求潜力,以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扩容和收入分配改革为抓手,形成“收入增加—消费增长—生产增质”的良性循环;三是“稳”,完善风险防控与市场秩序,依法治理恶性竞争,释放公平竞争的创新红利。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两条战略路径上协同发力,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并为中长期增长奠定更坚实的制度与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