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于物理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物理新课程标准和之前的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对这些区别的详细分析:
强调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跨学科实践被作为独立章节出现在课本中,将物理与其他科目结合等相结合,更注重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使所学知识更加实用和灵活。
主要以知识点为主,注重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内容较为传统,主要集中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等基本概念和规律上。
强调问题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以讲解、示范和演示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学习方式,较少涉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强调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低。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物理教材。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交流空间。
教材主要依据旧版课程标准编写,内容较为传统。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其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综上所述,物理新课程标准和之前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教材与资源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是对传统物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培训第一天的上午,戴岳为教授先是介绍了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标准改革,改革以后新课标,新课本,新中考直接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告诉我们进行科学的复习备考的时候,一定要以新课标为基础,重视负面清单,这其实是减轻了我们的教学负担。但是在复习备考时,现成的中考题往往并不适合作为复习时的习题,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所以我们需要对中考题进行改编,尤其是很多类似的概念性的分辨题,完全可以用多选的形式出题,而不是做无数个类似的题目。
黄浩教授在戴教授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国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再到2012年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从掌握知识到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习物理方法。对学生的要求也从简单的知识记忆的考查思维方法,再到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为我们介绍了在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下,要如何进行习题的教学设计。在习题的编撰中要注意立意明确,配套情境,内容要科学,表述要规范,设问精准,试题整体凸显学生思维过程与能力创新。在日常作业的设计中要做到简化,内化,细化,序化。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除了常规的线性思维解题需要鼓励,数学的方程思想和比例思想解题过程,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深挖。
以上两位教授都是为我们介绍了新中考背景下命题的改变,接下来刘健智教授则是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我们新课标下都教学设计要如何撰写。
刘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要进行创新。并为我们讲解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要如何寻找。如何设计探究性实验,还有我们平时的课后反思需要怎么写。其中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课标,在新课标中将本节课相关的能力要求,科学探究要求标出来,即可找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学生更多的是要让他们成为“三有”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以及思维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重构,要多维度囊括,但不能贪多,而且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目标,还是要体现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跨学科教学。并且我们设定的这些目标,尽量是有可评价性的。
而我们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教学的时候需要抓住他的关键,就是有一个问题意识,不能一上来就把所有的答案摆在明面上,比如器材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缺少了什么器材,从而让他们自己找出整个实验所需要的。而我们的教学反思,可以在课前就写出来,这节课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哪些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课后再写我们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是否突破了这些障碍。
下午康湘华教授则是为我们介绍了平时命题人员是如何出题的,命题的要求和原则,命题的趋势和流程,命题的方法和策略。命题的最大要求就是不超标,合理覆盖整个初中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能一定程度的拉开分数差距。原则上,难中易的比例为1:2:7,题干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思维量与赋分值要匹配。命题的趋势从以前在情境中僵硬的插入记忆知识到巧妙设问,让学生用知识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天上午,吴昌文教授先是为我们介绍了湖南一师的历史与成就,接下来则是实验的分类,现在课堂中物理实验遇到的困境,以及我们教师做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功能有很多,可以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引导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而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也有几个基本要求,外观要明显,背景差别大,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观察数据都要放大,尽量抬高位置或倾斜。做演示实验的时候,第一步定课题,第二步列举这个实验的缺点,第三步分析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第四部根据这些缺点设计改进方案,最后实施新方案。
下午汤新文教授则是教我们在研修的时候如何更快的抓准关米乐M6 米乐平台键点,如何观察研修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汤教授先介绍了新课标的要求,接下来以《光的反射》来举例,让我们去分析这节课的疑难点,并进行分组讨论发言。接下来为我们介绍了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并让我们用这个范式去观察一节课并记录。
第四天我们除了听李湘黔教授介绍如何在课堂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下午我们还进行了一场实验操作评比。
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新课标下的一个创新模式,即STEM教育。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叫做STEM教育以及我们如何在进行STEM教育的过程中,加入我们的传统文化。
通过李教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STEM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理论与实米乐M6 米乐平台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合作,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STEM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跨学科的学习。
贺俊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两个实例,分别是吹树叶以及鱼菜共生项目,并且大致介绍了STEM教育要如何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跨学科融合。
我们可以再进行STEM项目的过程中,融合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等,其他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以及跨学科合作,而后半程李湘黔教授咋介绍了我们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STEM项目的切入点,并且以教授将传统文化分为七个大类,而我们就可以先确定一个大类,从中寻找我们当地能够进行的项目。
而想要顺利地推行项目我们首先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些师资援助,例如和高校合作,以及商家技术支持,更需要有一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我们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项目进行交流合作。
第五天上午,张青教授为我们介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化技术。张教授并没有简简单单的说有哪些技术,要如何使用,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新设备,新技术,信息化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技术也在渐渐腐蚀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握住这把剑的剑柄,让它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让它刺伤我们。为了更好的使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就要有目的的去使用,要学会计算机的搜索思维,和它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信息技术,以物理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教材无法完成的实验,指向生活现象的问题,无标准答案的创作成果,设计问题解决的项目。
下午的旷星教授为我们做了两场讲座,主要是介绍了拔尖人才如何选拔与培养。其中选拔主要是去各个优质生源地去寻找优秀学生,而培养时因为学生智力因素都没有问题,所以更多注重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要培养他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一个人,不能仅仅培养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更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从这几天的课程学习,除了让我们知道新课标和之前课程标准的不同,更是从复习备考,命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演示实验设计,听课记录,STEM教育,信息化教学,拔尖人才的选拔以及物理竞赛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各个环节为我们讲解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实例,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知道要如何教学生。
陶 育未来 共绘新篇 —— 克拉玛依市紫砂陶艺教育 联盟校开启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新模式
- 上一篇: 东方证券:小核酸药物治疗潜力显现关注潜在BD机遇
- 下一篇:没有了